松下开发出了以脑波来推断适合助听器使用者的最大音量的技术。该公司预定2015年将其作为助听器音量自动调整系统而投产。
此前佩戴助听器需要进行“助听器调试(Fitting) ”,即根据使用者的听觉特性,调整助听器每个频率的音量。原因是听力障碍者的听觉特性存在个人差异,可容许的音量上限值大不相同。原来一直根据听觉检查所得到的下限值,通过简单的计算求出上限值,因此上限值中包含因个人差异导致的误差。但是,由于需要利用该上限值进行助听器的初期音量调整,因此使用者会听到感觉不舒服的声音,要达到最佳音量需要长时间反复调整,会给使用者造成很大的负担。
照片是松下健康医疗器械正在销售的一种助听器,助听器是该公司的主力产品之一。
此次开发的技术可根据使用者在听松下自主制作的测试音时的脑波变化图形,以误差低于±5dB的高精度推断上限值。据松下介绍,测试音是日常生活中听到的音量水平,时间只需5分钟左右。
此次的新技术主要是由两项新技术实现的:即(1)脑波分析技术;(2)最佳刺激技术。
(1)的脑波分析技术会分析使用者听到松下自主开发的测试音(1秒内多次发出的大小不同的纯音)时的脑波变化图形,从而高精度地推断出容许的音量上限值。首先,开发出了将相同频率的纯音音量从80dB(与电车内噪声相同程度的音量)开始以5dB为单位下降,以300ms为间隔连发3次的测试音(连续测试音)。
而且,对助听器使用者听到该连续测试音时的脑波图形进行“小波(Wavelet)分析”(将脑波图形在时间-频率范围上展开)后发现,由于容许音量上限值的个人差异,助听器使用者对于第二和第三测试音的反应强度存在差异。通过该反应强度的辨别分析,可以高精度(平均误差在±5dB以下)地推断出容许音量。
(2)的最佳刺激技术为了不让大脑的反应习惯于同一刺激,而改变测试音的频率。据松下介绍,如果以短时间间隔重复发出相同频率的声音,那么由于对声音的习惯,脑波图形会发生变化,误差也会增大。因此,原来的脑波测量需要将声音间的间隔拉长到至少1秒以上。
而此次则准备了对听取对话非常重要的四个频率(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的测试音,按同一频率不会连续出现的原则确定频率,而且测试音会发送到左右任意一只耳朵中。由此,即使将连续测试音的间隔设定成500ms左右,也不会有习惯性影响,可用5分钟左右短的时间内完成推断。
为验证此次技术的有效性,松下已从2011年11月开始与福井大学医学部联合启动了对助听器使用者的临床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