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锚助听器和中耳植入器械在听力康复中的作用,近年来相继得到肯定,尤其针对单耳聋的患者,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这些非常规听力康复技术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我们知道骨锚助听器和中耳植入器械是两种不同技术,应用与不同解剖部位,前者是将声处理器植入在乳突处,而后者则需直接将声音处理器植入到中耳的听骨链间。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是骨锚助听器,缩写为BAHA,是英文the 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的缩写。需指出,当BAHA大写时,意指将骨导接受器植入在乳突的这种专用助听器械,是一种通用技术,如小写成Baha,则变成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公司的注册商标,特指他们研制的骨锚助听器,二者使用时,切勿混用。
自从Baha骨锚助听器于1977年在瑞典研制问世后,已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一种器械,据称已经有超过七万名患者,植入了这种设备。在1999年,也就是Baha骨锚助听器问世22年后,才获得美国食品药监局的批准,适用于传导性和混合性听力损失的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2001年,被批准为双耳植入的Baha骨锚助听器;在2002年,批准为用于单耳听力损失或单耳聋的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很简单,Baha骨锚助听器开始主要用于单耳传导性听力损失,由于效果明显,后被扩展用于双耳。
到今天,也开始广泛用于各种听力损失类型,包括感音性神经听力损失。这是为什么如今,骨锚助听器以及中耳植入听觉设备得到学界、临床、用户和医疗监管机构的重视,这也是为什么从过去几年,我们对单耳聋的治疗和康复的重视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这是技术的推动,更是用户的需求。
需要强调,在今天,骨锚助听器的定义实际上已经超过植入器械,这种特定使用方式的范围,还包括无需手术,仅用软头绷固定即可的骨导助听器,就使用方式而言,和传统骨导助听器并无两样,只是其骨导信号处理技术更具优势,换言之,并非所有的骨锚助听器均需植入方能使用。
骨锚式助听器械目标群体是那些不能使用普通助听器来恢复听力的听损患者,比如由于耳道或中耳功能性障碍(所谓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导致听损患者。同样,单侧聋患者也可以通过该技术进行听力康复。骨锚式助听器械包括两部分:植入体和声处理器。植入体由钛金属制成,被固定在耳后的头骨处。这一听力技术基于声音可经头骨传播来实现的原理,然后头骨负责将声音直接传入内耳。使用这一方法,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绕开了耳道和内耳。骨锚式助听器械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声处理器:负责即时声音处理。
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美国听力学会议上,许多论文均涉及中耳植入或骨锚植入助听器的使用原理、临床应用、效果评估等各个方面。参会者也显示出极大兴趣,为了聆听中耳植入课题讲座,必须排很长的队才行,这种“蜂拥而至”的现象是在学术会议中是不多见的。
新西兰听力学家Flynn的论文《Baha:临床验配成功步骤》介绍了现在常用的骨锚助听器患者的选择、测试和鉴定等,尤其强调对这些患者植入后的验证和评估,保证达到预期效果。
斯丹福大学的Popelka教授在其论文《用于单耳聋的新式骨导助听器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介绍一种新型的置入牙齿内的骨导式助听技术,该助听器的全名是SoundBite, 直译为“咬声助听器”,可译成“齿传助听 器”,又可叫做“牙齿助听器”,因为,该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建立在利用牙齿作为骨导传播媒体,将采集的声波通过牙齿、头骨的传播后,再进入耳蜗、听神经直到大脑负责处理听信号的区域。工作原理简单,和现在常用的测试听力的骨导振动器一样。置放在牙齿部位的是一个类似牙箍的装置,内有电池和振动接受器,然后将声波信息传送到另一个戴在耳朵上的接收器,类似骨锚式助听器的接收器,主要部件是一个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SP)。
这款齿传助听器主要为那些一侧而正常,另一侧耳受损的单侧耳聋患者使用,据研发者介绍,其放大效果和现有的骨导式助听器一样,更好地是这款助听器不需要手术植入,极具隐形价值。据Popelka教授介绍,目前的临床研究,初步证明这种放大技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阿肯色儿童医院的Christensen博士通过其论文《单耳听力损失儿童的骨锚植入助听器的测试验证》,着重介绍如何为单耳听损儿童验配骨锚助听器,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她提出一套基于自己在临床使用的检测和评估方法,可以在许多地方推广使用。
在本次大会上,除了Baha骨锚助听器外,奥迪康也推出Ponto的骨锚助听器,据悉,还有几家公司也相继推出自己的骨锚助听器和中耳植入器械。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下去,并得到进一步的肯定。Baha的拥有者人工耳蜗已经向中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提出在中国销售Baha的申请。 |